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 構建與工業園區對接機制
職業教育與工業園區經濟相輔相成,息息相關。職業教育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加快職業教育發展步伐,是促進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改善投資環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勞動者就業和再就業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輸出的重要舉措;工業園區經濟的發展又為職業教育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為職業教育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何構建適應工業園區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已成為工業園區突破經濟發展瓶頸的一個重要問題。
衡陽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創建于1940年,前身為衡陽師專附中,1996年按國家級重點A類標準改制為衡陽市職業中專,先后并入了第一、二、三、四職業中學和市二十七中。多年來,學校“以突出品牌、提升內涵、服務衡陽、引領職教”為目標,實現了特色化發展,已成為全市中職教育領域的窗口學校,全省職業教育的排頭兵,全國中職教育的第一方陣。學校為首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國家中職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省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湖南省卓越中等職業學校。
改制以來,學校已與長三角、珠三角及衡陽本地94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通過互為基地,實現了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同時通過培訓企業在職員工、開展定單培養、建立企業、學校、專家組成的教學指導委員會、引進企業技師、高級技師共同完成企業生產等多種合作方式,初步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辦學模式。
9月6日,市委書記李億龍(右三)、市委副書記鄧群策(右二)、副廳級干部胡水龍(左二)等領導蒞臨學校檢查工作,對學校的快速發展和為衡陽作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一、立足園區,跑出了一段加速度
學校堅持“對接產業、特色發展,系統推進、協同發展,創新驅動、成果導向“的建設思路,以工學結合為主線、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抓手、以示范專業群建設為龍頭、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質量提升為根本,緊扣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緊扣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加強 “雙師”素質專業教學團隊和治理能力建設,實現“立足衡陽,服務湖南,面向全國,信息技術、電子專業群為特色,多專業協調發展,國內有影響,省內樹一流”的辦學目標。在合作中我們感覺到,只有與工業園區對接,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找準服務方向, 辦出地方特色,并貼近地方,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從而與地方和人民建立和諧互動的良好關系,才能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企業發展也是為學校進一步發展在奠定基礎。
2011年12月,學校與白沙洲工業園區管委會簽訂了校園合作協議,白沙洲工業園決定在學校設立白沙洲工業園區人才培養基地,該校在工業園區設立辦事處。與園內50多家知名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與富士康、特變電工衡陽變壓器有限公司等16家企業建立了訂單培養合作關系,組建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制定了14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專業核心教材13本。形成了學校進園、企業進校,學校培養人才與企業用工對接、學校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對接、學校評價標準與企業要求對接的體制機制,實現教、學、研、產的一體化。通過實踐嘗試,我們深刻認識到,服務工業園區是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職能。工業園區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出口創匯的重要基地、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
19年前,成立之初的衡陽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不足600人,只有4個中職專業,如今已成為擁有4000多名全日制在校學生,擁有信息技術、電子信息、商貿財經、機械制造、現代服務等五大類,14個專業的省內外名校。新疆吐魯番地區職教中心、九江地區職教中心、雙峰縣職業中專等省內同仁86多次來我校參觀學習,與郴州綜合職業中專等74所學校建立了對口交流關系。《湖南日報》、《科技導報》、《衡陽日報》、《衡陽晚報》及衡陽電視臺先后94次專題報道了我校的辦學業績。
8月12日,市委副書記、市長周海兵(右二),市委常委、副市長段志剛(右一)、市政協副主席馬儉平(第二排左一)、市副廳級干部胡水龍(第二排右一)蒞臨學校檢查工作,對學校的快速發展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二、服務園區,形成了一個好特色
職業教育有自己的辦學特色,才有市場競爭能力。在服務園區過程中,學校形成了“五個對接”的辦學特色。一是學校對接產業。學校緊緊圍繞衡陽市工業園區發展工作重點,主動對接,富士康、歐姆龍、特變電工二期等一大批企業在初步達成在衡投資意向時,學校就主動參與了轉移企業與政府洽談投資的相關工作。同時學校加大了模具制造技術、數控加工技術、服裝設計與工藝、電子技術應用、汽車電子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專業的培養力度,近三年,學校先后為歐姆龍衡陽有限公司培養員工1100多人,為富士康培養員工2200多人。二是專業對接企業。學校與園區富士康衡陽有限公司、歐姆龍衡陽精密電子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還與外地的一些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并建立了專業建設委員會。如模具制造技術專業,學校以建設區域的模具制造技術專業人力資源、技術咨詢、技能提升和信息交互四個中心為目標,四位一體發展。在專業上,相繼開出了模具制造技術、機電一體化、數控加工技術等專業;在師資上,承接市模具制造技術專業師資培訓;在教學上,編寫出版模具類專業教材2本。面向特變電工衡陽變壓器有限公司、榮華模具制造技術公司等,開展模具維護。面向衡陽風順車橋有限公司、富士康衡陽有限公司等,過去一年開展培訓640人次,現在模具技能鑒定中心已具備模具制造技術維修項目的中級工鑒定資格。2011年組織區域行業論壇2次、接待參觀考察27批次。三是教師對接職業崗位。學校制定了近兩年教師企業實踐計劃,65名教師下廠實踐累計780人次,156名教師參加了骨干教師專業培訓,聘請51名行業企業專家、能工巧匠和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學校探索實施駐廠工程師(校企崗位互換)計劃,選派4名專業骨干教師輪流駐廠,以工廠工作為主兼顧教學,工作業績納入教師考核。駐廠實踐期間,將企業的生產信息、技術更新、人才要求等情況及時反饋學校,為人才培養提供可靠的信息資源。學校還實施“專業教師教做動態組合計劃”,開展專兼職教師結幫對活動,合作全面提升團隊的整體素質。同時學校面向全體教工,設立了校企合作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項目引進。近三年開展了12個項目,創造經濟效益93.2萬元。
課程對接職業技能――學校抓住區域骨干企業技術革新周期短,對一線技術工人綜合素質要求相對較高,尤其是對技術的熟練程度要求高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邀請一些企業家到學校舉辦講座,介紹企業的用人要求和新技術、新工藝,參與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材的開發。邀請企業老總來校進行了《企業文化與中職德育》、《職業指導》講座。組建了由企業專家、職教專家、骨干教師、能工巧匠組成的課程改革小組和教材開發小組,開發校企兼容的校本教材,《模具裝配與維修技術》、《中小型網絡構建與管理》、《PLC可編程控制器原理與應用》等8本教材已經機械工業出版社正式出版,《模具安裝與調試》、《電子電路分析與產品應用》等13課改教材已在專業教學中使用。四是校園活動對接企業文化。學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加強學生思想政治、職業道德和法制教育,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以及責任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舉辦了特變電工衡陽分公司等企業12期文化專題活動,邀請了香港通達電子(衡陽)有限公司勞模李友玲等12位企業專家入校講解企業文化。推行企業的“7S”管理模式,成立18個社團,開展了“藍領大講壇”、“千名學生企業游”等一系列文體活動,學生文明素質得到了極大地提升,近兩年,學校學生在參加全國、全省或全市的各類比賽中,均取得較好的成績:集體獲得金牌5次,獲得銀牌3次,24人次獲得各級獎勵。
三、對接園區,探索了一個好模式
學校開展與工業園區對接,始終堅持尊重企業生產需要,并以有效推動企業生產為目的,采取了靈活多樣的合作模式,
一是 “企業班”模式。按照“追蹤技術發展、創設真實環境、營造工程氛圍、培養職業能力”的實訓基地建設理念,學校在歐姆龍衡陽精密電子有限公司、金側利有限公司等79家企業共建了實訓基地,實現了資源共享。按照經濟社會要求,學校主動出擊,與企業聯合辦學,以企業名稱冠名的“定向培養”,實行定向培養、定向就業,開設了33個訂單班,訂單培養學生達1432人。 二是“引企入校,辦校進廠”模式。引進了風順車橋衡陽有限公司等企業,興辦了模具加工廠、云龍計算機有限公司、風順車橋汽車電子有限公司、金茜鳥服飾發展中心等4個校辦企業,學校校辦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26萬元、利潤達到100萬元。三是“工學結合”模式。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努力實施工學交替、工學并行、半工半讀。學校與瑞達電源有限公司、歐姆龍衡陽精密電子有限公司等86家企業簽訂了長期合同,將企業作為開展工學結合、校園合作共同培養學生的一個有效載體。合作企業參與了學校15個專業的教學實施性計劃制定,接收頂崗實習學生1856人次,接納就業學生1024人。通過合作,企業成為校園合作教育的組織實施者,為實習學生提供產品、設備、教師支持、獎學金、市場等資源,學校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學校與企業之間資源共享、互惠互利。
特別提醒:為防止受騙,外地學員到后請直接與我們聯系,不要輕信不明身份者,以免上當受騙!